连铸保护渣的生产工艺流程


发布时间:

2022-01-31

  为了保证连铸保护渣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炉渣在连铸工艺中的作用,得到高质量的铸坯,必须与连铸工艺配合,否则很难发挥其作用。通常,连铸保护渣与以下工艺因素密切相关的:将结晶器液面稳定、浸入式水口对中、合理的水口尺寸和插入深度、稳定的提拉速度、振动参数等与保护渣进行组合。下面一起了解下连铸保护渣的生产工艺流程。

  铸模液面稳定

  铸造时稳定铸钢液面是防止铸坯表面缺陷发生的关键。由于铸模内钢水浇面的变化,在弯液面上形成很多表面缺陷。例如皮下有渣(堵塞、表面凹陷、表面出现裂缝),低碳钢中液面的变动容易导致钢液的碳增加。

  铸模发生较大的热水面变动时,如果结晶器保护渣溶解速度慢,形成的液体残渣少,钢水就容易直接接触铸模壁,发生粘结,严重时会引起粘结泄漏。

  结晶器内液面稳定是均匀熔化结晶器保护渣,获得均匀液渣层厚度的前提条件,从而使结晶器保护渣和壳之间的渣膜均匀,保证均匀的传热。局部传热速度过高会在铸坯表面产生大量夹杂和裂纹。通常,要求铸模的液面波动控制在5mm以内。

  浸入式喷嘴对中

  中间包浸入式水口为了维持铸模内钢水的均匀对称流动,必须准确地位于铸模截面的中心,由此,能够使注入到铸模内的钢水的热量均匀地被铸模吸收,实现均匀的降温,使坯壳的厚度均匀; 另一方面,可以均匀溶解铸模内的结晶器保护渣。水口不对准,必然会导致结晶器内钢水流动发生偏流,引起结晶器液面“翻转”,铸坯表面和皮下发生大量夹杂和铸坯壳不均匀,严重时有可能引起钢铁泄漏事故。水口乍一看很简单,但实际上很重要,否则很难得到高质量的铸件。

  适当的水口插入深度

  浸入式水口铸造是连铸技术能顺利发展的关键技术。选择合适的水口结构和插入深度是充分发挥炉渣在连铸过程中的作用,提高铸坯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浸入式水口的类型和参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铸造截面的大小、形状、拉伸速度及钢种等。确定浸入式水口后,同时也确定了水口插入深度这一重要参数。浸入式水口中心位置和插入深度的变化会引起结晶器内钢水流动状态的变化。

  水口插入深度是指从炉渣界面到水口出钢口的上缘长度,为了应对炉渣线上的水口侵蚀,在操作中需要相应地改变插入深度。水口的插入深度对铸件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必须精确控制。如果插入深度不够,模具的液面会翻,液渣层的厚度会变得不均匀,从而在铸件上产生大量的缺陷。插入深度过深时,液渣层变得不活跃,对保护渣的溶解变差,液渣渗透不均匀,容易发生铸坯宽面中央纵向裂纹。深度应建立铸造参数进行调节,浅插入深度适用于水口出钢倾角增加、铸坯截面增加、采用电磁搅拌、降低钢水过热度、提高炉渣粘度等。

  连铸保护渣由于润滑和均匀的传热作用,是影响炉渣性能的重要过程,只有在提拉速度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在实际生产中,提拉速度频繁变化对熔渣的熔融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提倡定提拉速度铸造。

  连铸保护渣不仅必须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必须正确使用,同时必须与合适的铸造技术配合,才能得到高质量的连铸坯。